重庆丰海主营橡胶混炼胶、通机零部件等车用机械,是专业的智能检查设备制造商
新闻信息
一家专业致力于车用、通用机械及其他行业领域的橡胶混炼胶、塑料改性材料
img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
/
零部件企业加速转型

零部件企业加速转型

零部件企业加速转型

  中国汽车质量不行?中国零部件产业“散、乱、差”?核心竞争力不足?整零关系不好?这些问题再一次摆到台前。在当前中国汽车产业波动的时期,中国品牌整车和零部件企业还有没有机会?近日,一批中国汽车零部件细分领域的本土龙头企业代表,以及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等行业组织、研发机构主要领导人齐聚山东潍坊。这一次,他们能碰出怎样的火花?
 
  对于普通消费者而言,中国汽车产业的行业组织、研究机构都是比较陌生的,有时甚至是高高在上的,但实际上他们与主机厂、零部件厂关系紧密。与消费者利益相关的整车质量监管、应用技术落地、产业政策研究等内容也都离不开这些行业平台的推动。
 
 在中国汽车行业就有这样一个团体——“中国汽车零部件技术创新组织”,简称“G20”,它聚集了一些中国汽车零部件细 分领域的本土龙头企业。近日,“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创新发展论坛暨2019中国汽车工程学会G20组织年会”如期举行。
 
  2018年和2019年,全球经济形势波动给汽车产业带来的压力是前所未有的,国内汽车市场更不容乐观。“从9月的市场来看,今年全年负增长已成定局。”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名誉理事长付于武在会议致辞中给出了这样的判断。
 
  付于武透露,在与国家相关机构、汽车行业组织的多次碰面讨论中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目前汽车产业的下滑不是一个“短周期”,而是一个“平台期”,这意味着中国汽车产业面临的可能是长达三年左右的负增长或低速增长时期。
 
  下滑的局势早已向上游传导,正如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理事长李骏所述,“如果说整车厂冷了的话,零部件就已经是冻上了。”目前,零部件企业对自身未来盈利能力都会有些担忧,交流中各位专家指出,中国品牌零部件企业一直以来都在审视自身的劣势,在竞争过程中也要发掘优势,尤其是在细分领域起到引领地位的头部企业。
 
  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一直顶着“三顶帽子”发展,一是散、乱、差,二是没有核心竞争力,三是整零关系不和谐。在付于武看来,中国汽车产业发展至今天,这三顶帽子是不是还在?值得重新推敲。
 
  最新的行业调查显示,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总量达到10万家,其中年收入2000万以上规模的1.3万家;合资、外资独资企业1.3万家。付于武说:“在行业内比较有分量的中外零部件企业2万家左右,而在2013年全球百强零部件企业中,只有1家本土企业上榜,2018年这个数字上升到了8家。一批批零部件企业快速成长,早就不是散、乱、差了。”
 
  据付于武介绍,中国的戴卡、均胜电子、潍柴、延峰、德昌电机等企业都已经成为全球知名企业,核心竞争力也在提升。现在国内整零关系也在改善,像盛瑞这样的自主变速箱企业,就是在江铃等一批整车企业的帮助下成长起来的。
 
  全球技术革命的终极目标就是“低碳化”,整车企业为此也提出了电动化、智能化、国际化、协作化,以及共享化、网联化等发展方向。但对于零部件企业而言,不能简单的套用、挪用这些概念。综合本届会议上专家企业讨论的观点,可汇总为五个方向。
 
  一是电动化。这几乎成为了全球汽车产业的共同宣言。“以电动化为主体,实现多种能源替代是正确的选择,在电动化方向上,零部件企业应该清晰找准并确立自身的定位。”付于武认为。
 
  二是智能化。近期,中德高层交流的重点方向之一就是自动驾驶,雷达等各种传感器供应商以及平台供应商都能获得快速发展的机会。自动驾驶产业链长,跨界领域多,零部件企业一定能找到发力点。
 
  三是国际化。在长城汽车内部有句话,“长城一定要实现国际化,死也死在国际市场”;而有一家造车新势力企业也强调,其野心在国际市场。今天不论整车还是零部件企业都要开展国际业务。日产公司每年在中国采购200亿元以上的零部件,本土企业能供应外企,也一定能走到海外市场。
 
  四是协同发展。付于武表示,“汽车产业上下游不协同、不合作,何以共赢?”没有产学研的合作,汽车产业就不会有未来。做电动车要懂电化学,做自动驾驶要懂大数据、雷达及成像技术,因此多方协同创新才是突破核心技术的路径。
 
  五是聚集人才。转型失败的企业大多数是没能做好人才的聚集,尤其是目前汽车市场处于特殊的时期,企业就更要关爱稀缺人才。
 
  中国正处于开放发展的阶段,汽车产业也要拥抱开放。世界汽车组织(OICA)第一副主席董扬直言,汽车经济发展有一半是零部件企业推动的,此时的中国汽车产业只有开放才能学到更多的东西。
 
  G20组织年会第一次放在零部件企业举行,走进了盛瑞这家企业。盛瑞自主研发8AT,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而最早一代8AT产品配套陆风,也曾问题重重。付于武在与大家交流的时候,说了这样一句话,“没有江铃的拥抱,哪有盛瑞的今天。”盛瑞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也是众多优秀中国品牌零部件企业的映射。
 
  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已经迈过了最艰辛的一个阶段,模仿已经成为过去时,自主原创成为主调,新的问题是零部件企业如何让原创技术适应汽车产业“四化”的发展、适应消费者多变的需求。在“平台期”内,零部件仍需要继续耐住寂寞,提炼、沉淀。
Back to list

相关新闻

底部信息

发布时间:2021-12-15 10:08:07

© 2023 重庆丰海坤翔实业(集团)有限公司  页面版权所有   渝ICP备19013430号-1  网站建设:中企动力 重庆seo标签